从自弃到自强爱与空间助少年“逆袭”
小刘(化名)是一名高中生,成长于三孩重组家庭。早年因母亲远赴外地,他长期跟随外公外婆生活,与母亲关系疏离,一度因情绪压抑出现自残行为。
2024年7月,“追光小屋”项目为其改造居室。社工以危机干预为起点,通过持续心理疏导促进家庭关系修复。还为他创造“周末半日营”社会实践机会,帮助其积极融入社会。
如今,小刘逐渐走出封闭,重拾自信,不仅主动参与志愿活动,还担任化学课代表,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,母子关系也和谐融洽。
作为三孩重组家庭的长子,小刘的内心始终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孤独。年幼时母亲远赴外地,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,母爱的缺失成为他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。即便母亲在初中时回到身边,也再难走进他紧闭的内心世界。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让他如芒在背,一次因谣言引发的冲突,将他推至崩溃边缘。狭小的老房子、复杂的家庭关系、感情的疏离与妹妹的干扰,像一张网将他牢牢困住。
2024年的一天,青少年事务社工李逸铭收到了小刘母亲的紧急微信:“我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。”母亲透露,小刘用剪刀刺伤手掌来宣泄压力。李逸铭轻轻坐在紧张退缩的小刘身旁,温和地说:“我知道你心里有很多委屈,说出来,我陪你一起面对。”这场坦诚的对话,成为建立信任的起点。
为帮助小刘找到情绪出口,李逸铭推荐他参加团区委举办的“周末半日营”活动。起初小刘有些犹豫,但在鼓励下终于迈出第一步。在植物园实践中,他展现出超乎预期的耐心与责任感。活动结束时,他小声问:“下次还能叫我吗?”次日,李逸铭将一枚象征勇气与成长的志愿者徽章交到了他的手中。
纾解情绪只是第一步,李逸铭深知,心理支持需与物理环境的改造同步展开。小刘家住在老式小区的一楼,靠床的墙上挖了一个“洞”堆放书籍,凌乱的电线在地上缠绕。写作业的桌子放在房间中央,两边紧挨着小刘跟继父的两张床。房间里没有顶灯,墙角挂着一盏环保灯勉强用于照明。起皮的地板、堆满杂物的塑料收纳盒,还有一扇关不严、上不了锁的房门。两个年幼的妹妹时常闯入房间嬉闹,打扰他的学习,引发无尽争吵。
测量结束当天,小刘说出自己的心愿:不仅想有独立空间,还希望能有一个陈列模型的地方。他热爱拼接积木模型,每一个模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,更承载着与母亲共同的回忆——小时候,妈妈常陪他一起拼积木。这些模型已成为母子间情感的纽带,也是他用于纾解压力的温暖寄托。然而,狭小的房间根本无处安放这些“宝贝”。了解需求后,李逸铭与施工团队商量,决定在衣柜旁边为他定制一个带灯条和玻璃门的展示柜。
2024年7月,在团区委的推动下,“小屋”的入户改造正式启动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,项目于8月底顺利竣工。项目不仅翻新了墙面、地板,更换了家具,还贴心地为小刘提供了绿植、床上用品及夏季防暑用品。李逸铭特意为他定制了一个抱枕,上面印有小刘喜欢的模型标志。小刘的继父主动搬到隔壁房间,腾出的空间添置了柜子,整个房间焕然一新,小刘终于拥有了独立的空间。
入住后,社工问他最喜欢改造的哪部分?小刘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展示柜。”小刘妈妈告诉社工,刚看到这个崭新的展示柜时,小刘在柜前站了很久,反复调试灯带的开关、调节隔板的高度,像是在小心翼翼地确认这份来之不易的礼物。“哪怕在柜子旁边站一分钟,也是一种放松。”小刘这样说道。这个小小的、明亮的、只属于他的角落,不仅连着与母亲的温暖回忆,更象征着他的爱好与价值终于被看见、被安放。那些藏在积木缝隙里的心事,终于在玻璃柜的暖光中,慢慢绽放出该有的模样。
在“追光小屋”项目动工前,李逸铭曾向小刘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:“这次装修,能不能帮妈妈一起多做点事情?”小刘点头答应。与此同时,李逸铭也悄悄跟小刘妈妈沟通,建议她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给予反馈。他明白,这不只是一起做家务,更是修复母子关系的契机。看到孩子逐渐主动沟通、甚至愿意倾诉学习上的压力,小刘的妈妈倍感欣慰。小刘开始主动和妈妈交流,还请妈妈帮忙寻找课外辅导资源,母子之间的关系一点点回暖。
到9月社工回访时,一连串的惊喜接踵而至。小刘当上了化学课代表,在学校获得了更多认可和自信。他逐渐打开心扉,学会用积极方式表达情绪,和妈妈的关系也愈发亲近。在母亲的建议下,他每周还会与外地的外公外婆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视频通话,分享学习进展、展示亲手制作的模型。
小刘在学习上也取得了显著进步。周末闲暇时,他会主动帮助妹妹辅导数学功课、背诵英语单词,减轻家人的负担。街道筹办爱心义卖活动时,在社工建议下,小刘主动从模型柜中挑选出五六个模型作品参与义卖,“这些模型承载着我的成长与热爱,希望它们能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。”他说。
这间“追光小屋”,改变的远不止物理空间的焕新。它见证了一位少年在组织关怀与专业陪伴下,从自我封闭到敞开心扉的转变历程。小刘即将离巢求学,而这方温暖空间将继续守护他的两个妹妹成长。

